近年來,電機公司以習近平總書記致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賀信精神為引領,堅定建設世界一流裝備制造企業發展目標,積極打造水電行業專業領軍示范企業。2023年以來企業營業收入連續兩年增速超過15%、新簽合同額實現“兩年翻一番”、利潤總額實現“兩年翻三番”,2024年“一利五率”指標總體實現歷史最好水平。
錨定技術創新,鑄造產業布局“新優勢”
深耕專業,拓展產業價值維度。電機公司發揮企業產品“高、低、寬、大、變”技術創新優勢,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搶占水電裝備制造行業戰略制高點,水力性能綜合指標連續多年保持行業第一。針對用戶電站升級改造、設備運維檢服務等實際需求,不斷提升企業服務意識,拓展發電設備運維檢修、電站改造總承包和系統化集成服務業務,提供“一站式、一攬子、快響應”的企業綜合服務。遵循“共同提高、共同受益、共同發展”理念,統籌質保、供應商、采購分級管理機制,深挖供應鏈集成配套資源,把優品“產出來”,把質量“提起來”,2024年關鍵部件和裝配優等品率達到100%,產品一次交檢合格率達到99.99%。
把握機遇,依托優勢培育產業。聚焦市場側創新需求,加速將企業前沿技術應用于新一代可變速抽水蓄能、分布式調相機等產品,產品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54%和30%,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以實現產品規模化應用為目標打造創新“試驗田”,加大科技投入和產業培育力度,加快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的工程化應用和驗證,持續迭代水電產業智能運維數字孿生技術,智能運維訂貨額年平均增長率達50%以上。
夯基固本,精益數智升級賦能。聚焦“低成本、短交期、高品質”目標,將精益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運行檢修全過程,實現精益“屋頂”全覆蓋。開發企業生產排程和設備監測維護人工智能算法,構建虛擬生產仿真模型,重點打造9個數字化生產場景,實現數據實時采集、生產智能排程、計劃智能調度,沖剪、線圈數字化車間分別提高產量20%、33%,打造精益“支柱”。實行“全要素、全覆蓋、無死角”的現場6S管理,開展系列化生產改善活動,啟動精益改善“千人百項”,圍繞“組織體系化、機制制度化、管理常態化”目標,夯實精益“基礎”。
點燃科技引擎,奏響自立自強“新強音”
強基聚力,筑牢技術策源高地。電機公司以“賽馬”“揭榜掛帥”“軍令狀”等方式積極參與8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究,重點攻關以千兆帕級高強鋼焊接、50萬千瓦沖擊式水輪機轉輪研制等為代表的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科研項目。著力“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實施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夯實科研基礎能力。籌建哈電鎮江研發中心,打造南方人才飛地,有序提升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集成能力。
協同創新,產學研用匯聚合力。與高校、科研院所、中下游企業等成立協同創新聯合體,與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聯盟。近三年來以“四個面向”為引領開展16個橫向課題合作,并與高校聯合共建綠色低碳能源創新研究院、聯合立項5個項目。集聚行業機構和組織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近三年共同制修訂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26項、行業標準20項、團體標準4項。
攬才育英,厚植第一資源根基。遴選頂尖科技人才進行“平臺+項目+團隊+交流+深造”量身定制多維度培養支持。按需謀劃、精準引才,通過以才引才、柔性引進等方式靈活吸引高層次人才,并通過“項目+頭雁及團隊+平臺+機制+投入”五位一體模式持續培養科研骨干人才。健全“全周期、全鏈條、梯次化”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并持續加大優秀理工科高校畢業生招錄和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近三年引進青年科技人才358人,培養各類高層次技術人才26人。
構建長效機制,激發人才活力“新動能”
完善考核,激活發展內生動力。電機公司堅持組織考核和干部評價兩手發力,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從宏觀上引導、微觀上聚焦,以考核傳導壓力、以壓力推動落實。以企業長期經營業績創優為目標,對經理層成員、部門組織和中層干部績效目標進行“層層分解”和“層層創優”,形成全員上下各級同向盡責、共同創優的局面。堅持激勵約束相結合,圍繞科技創新、轉型發展、深化改革、提質增效等目標加大考核激勵力度,清晰劃定考核底線、合格線,保障考核結果剛性應用兌現,2024年經理層成員副職收入差距達到1.6倍。
樹立導向,引領干事創業潮流。進一步健全選拔年輕干部常態化機制和干部選育管用機制,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公司領導人員中年齡在80后的占比達到37.5%,中層人員年齡在85后的占比達到33.1%。實施“崗位+能級+績效+獎金”薪酬激勵模式,在授權放權的同時健全內部責任制,同類崗位薪酬差距擴大到3倍以上,釋放基層績效單元活力。充分賦予科研團隊考核分配自主權限,分層確定31個科研項目團隊,團隊負責人待遇超過單位領導、普通優秀科研人員待遇超過行政上級。優化構建人才三類三層多級發展體系,實現各類人才“橫向職級互通、縱向發展聯動、整體動態管理”的良好局面。
以人為本,構建新型勞動關系。持續提升員工素質、打破內部流動壁壘,堅持市場化導向鼓勵一專多能,推進人才內部共享發揮整體效能。以員工績效改進為目標健全績效管理機制,將員工績效與薪酬兌現和崗位評價結果掛鉤。嚴控用工規模、暢通員工崗位退出渠道,持續優化員工隊伍,以技術進步、管理創新、效益提升帶動全員勞動生產率“全方位、全要素”提升,2024年勞動生產率同比提升59.42%,創歷史最好水平。